欢迎访问物业管理官方网站!
站内导航
资讯服务

聚焦两会丨这些“社区养老”话题引发代表委员们热议!

点击量:4065   时间:2022-03-15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养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众多养老服务模式中,社区居家养老越来越受到老年人及家属的青睐。而近年来,伴随“独居”、“空巢”、“失能”等老年群体渐渐被社会各界关注,如何在社区和家庭之间完善养老服务,就更显紧迫。

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到了总人口的18.7%,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传统的养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地老龄化需求。全国不少地方也不断探索和改进完善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措施。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们纷纷提出了不少关于“社区养老”的议题,在这些提案的倡导之下,社区养老未来也许会迎来新的机遇。

透过提案,我们也可以看到目前老龄化衍生问题的解决方向,拓宽思路,激发创新;也能看到各领域专家对老年行业趋势的畅想,高瞻远瞩,提前布局。


以下,梳理了两会代表们涉及社区养老的提案内容,供物业行业的同仁们阅读参考:


01
全国人大代表 张琳:
建议对养老服务机构制定规范的准入门槛

全国人大代表张琳拟在今年两会提交《进一步完善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最近四年,张琳均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提出相关建议。

为完善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升社区居家养老的市场化运营和服务供给水平,张琳建议:

一、完善基础卫生公共服务。

二、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的侧重点应逐步从护理服务转向预防保健。

三、完善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

四、促进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五、加大对居家养老的宣传力度。

六、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清单。

七、丰富服务主体,吸引社会力量进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


0全国人大代表、奥克斯集团董事长 郑坚江:
建议建设“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快,存在老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养老服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郑坚江认为,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基础相对薄弱;养老服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专业养老服务人员极度匮乏。

对此,郑坚江建议,建立以未来社区为最小单元的“驿站”养老服务体系。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健全投入机制。
二是强化统筹布局,找准功能定位。
三是强化支撑保障,提升服务内涵。

建设“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一是全力建设智能化的“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
二是拓展养老服务受益面和提高养老服务补贴标准。

引进与培育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和人才。

一是引进国际化水平的养老服务机构和人才,以点带面提升养老服务行业的服务能力水平。

二是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及相关课程,形成一体化的养老护理员培养体系。
三是打通养老护理员职称与待遇上升通道。


03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 皮剑龙:
建议社区居家养老引入适老化出行服务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发布的《老年人出行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全国10个主要城市受访的1000名老人中,有21%的老年人日常出行距离不足1公里,75%的老年人日常出行距离不足5公里。

皮剑龙称,在数字化时代,不能让老年人的世界越来越小。建议推行适老化交通出行服务,让老人便于出门、敢于出门,为加强老年人社会参与做好支持。

在关于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中出行服务供给的提案中,皮剑龙建议,

一、要加快推行适老化交通出行服务,降低数字化出行的使用门槛,帮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二、建议将出行服务纳入居家养老服务清单,为老年人从社区回归社会、加强社会参与做好支持;

三、探索“社区+物业+养老出行服务”模式,把出行服务引入社区,无缝衔接;

四、推动在全国社区建设暖心车站等数字化出行适老设施,让老年人能够看得见、用得上助老打车等服务;

五、实施“智慧助老”行动,引导老年人学习使用数字化出行服务。


04 全国政协委员 曹晖:
建议打造以社区为核心的新型养老共同体

曹晖表示,目前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与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相比,我国在构建养老服务体系上的资源投入仍存在较大差距。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的养老功能正在弱化,社区已成为开展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重要支点。

他建议,充实基层力量,发挥社区的养老枢纽作用,在社区行政机构中增设养老职能、功能模块,向上对接民政、财政、发改等政府职能系统,向下对接社区老年居民,向外对接商业化养老专业机构;

发展智慧养老,大力推进社区养老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建立开放、安全、普惠的养老服务一体化信息平台,打通社区公共服务机构和专业医疗机构、商业养老养护机构联动合作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医养康养一体化整合,同时要将“适老化”理念充分融入到社区和居民住宅的规划、建设和改造中;

鼓励社企联动多形式、多渠道引导各类养老服务主体进社区提供服务,大力培育包括企业、个体户、公益组织在内各类养老服务主体,为其进入社区提供养老、适老服务创造便利条件,并在财政、税收、工商、规划等方面予以鼓励和支持;

加强老年人教育,对现有的老年大学进行升级改造,设置更为丰富、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的专业化课程,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老年大学进社区”,鼓励社会力量开办面向老年人再就业技能、兴趣发展等方面的公益性教育机构,倡导和支持开设相关心理课程,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05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太原市金刚里社区民警 杨蓉:
建议打造社区智慧养老平台提供精准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太原市金刚里社区民警杨蓉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推进社区智慧养老平台建设,建立健康养老数据标准体系,将健康数据与养老数据融合互通,形成统一信息资源库。

通过建立一个信息数据平台,把社区的一些养老人员的健康数据、养老数据、养老服务模式、养老机构的资源整合到一个平台上,为老年人能够提供一个多元化的、针对性强的、精准的一个服务,让他们通过这个平台能感受到大数据给他们带来的养老服务方面的一个多元和变化,能够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


06 全国人大代表 刘丽:
多措并举助力养老服务业

全国人大代表刘丽建议,各地在政策的指引下能够给予养老服务机构公共配套设施优惠。同时,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进入社区,助力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可持续发展。

刘丽说,实际调研中发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真正意义上运行正常的不足10%,农村幸福站点运行正常的不足2%。她表示,现在不缺养老相关的政策、文件,关键是如何落实。

她建议,政府部门在政策层面持续加大对于养老服务业扶持的力度。她建议各地在政策的指引下能够给予养老服务机构公共配套设施优惠,降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成本,同时,对水、电、气等日常运营成本支出,能够配套优惠政策。


07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首义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谢文敏:
建议促进社区居家养老产业发展

谢文敏表示,考虑到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绝大部分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足,医疗、文化、体育等服务设施综合利用率较低,服务覆盖区域和服务人群有限,服务内容单一,社会化专业水平不高。总体上与政策要求和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基于此,谢文敏认为,社区工作者最了解每个养老家庭,依托社区建立养老服务站,能够充分发掘社区辖区内老年人需求,保证养老服务覆盖率。

谢文敏建议:

一、社区开展对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指导,组织开展老年人健身活动,开辟适宜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为辖区内特殊老人(低收入、高龄、独居、残疾、失能、农村老年人)提供符合需求的养老服务。对接专业养老服务企业,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助餐助行、紧急救援、精神慰藉等服务。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号召志愿者参与,与老年人协会等社会组织配合。

二、应培育综合化、专业化的社区养老服务企业。

三、应加强服务监管,建设全国养老护理员信息和信用管理系统。

四、对养老企业设置的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减轻老年人负担。


08 全国人大代表,惠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黄细花:
建议推广社区志愿服务“时间银行”支撑下的互助养老模式

在黄细花看来,推行“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既是低成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选择,也是着眼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需要。

黄细花建议,由民政部门牵头,老龄委、文明办、残联、妇联、共青团、志愿者协会和其他社会工作组织等共同参与,通过培育和扶持老年人志愿服务组织,推广养老志愿服务“时间银行”“互助服务”“服务转换”等。

在“时间银行”的管理制度机制方面:重点是制定记录服务时长、时间储蓄与支取的规则。通过建立参与、退出、评价、考核、奖励等相关制度,对“时间银行”储户权利义务及责任、储户管理、储蓄时数计算标准等做出明确规定。

积极推进“时间银行”信息化建设:“顺应‘互联网+养老’和大数据发展趋势的客观需要,可由民政部、中央文明办推动实现全国养老志愿服务数据信息互联互通、统一汇集、共享应用。”在此基础上,广泛号召有志愿服务意愿的“年轻老人”在系统中注册为志愿者,报名参加养老志愿服务活动。

在扩大系统使用的社会覆盖面方面:黄细花建议引导广大志愿服务组织依托系统进行志愿者招募注册、开展志愿服务项目活动,从而实现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实现志愿服务供需对接。


09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 毛宗福:
建议养老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开展“适老化”改造,破解养老难题

“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未备先老’‘未富先老’的双重挑战。”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毛宗福建议,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开展“适老化”改造,破解养老难题。

在健康管理服务方面:

他建议,利用家庭医生为慢性病人及老年人群实行动态健康监测和疾病管理;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与医保基金打通,为慢性病人健康管理服务提供经费保障。

同时,发挥社区治理网格化优势,把以预防、医疗、康复、健康促进为一体的连续性和整合型健康管理服务延伸到社区,覆盖社区老年群体,做实基于社区的医养结合服务。

此外,针对城乡老年居民,尽快建立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和托底性医疗救助制度。按照先重点解决失能老人及其家庭的长期照护问题,再全面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步骤,建立完善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和独立筹资制度。

在适老化改造方面 :

难以跟上时代脚步,成为一些老年人面临的困境。在调研中发现,“适老化”改造以住房和互联网数字化两大问题最为突出。

针对住房“适老化”改造,毛宗福建议,推进老旧社区加装电梯;将“防摔倒”作为居家“适老化”改造重点,优先实现老年人卫生间及如厕洗浴设备改造全覆盖。

“数字鸿沟”和“电信诈骗风险”是老年人运用互联网面临的“两难”。

对此,毛宗福建议,鼓励志愿者服务组织和个人参与社区服务,持续为居家老人提供社区团购、生活用品代购、互联网医疗等服务;鼓励研发生产“适老型”智能手机,为老年人提供手机应用培训;开展互联网应用宣教,加强立法和专项打击,维护老年人权益。


10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广播电视台播音部主任 孙维:
强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

《“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快养老服务领域标准的制修订,研究制定一批与国际接轨、体现中国特色、适应服务管理需要的养老服务标准。

对此,孙维建议加快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开展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评估,进一步规范社区养老服务,不断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监管措施。

关于优化服务供给,孙维有两方面的建议:

一方面,加强居家社区养老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补贴力度,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尤其是吸引大专院校养老专业毕业生进入养老领域工作;

另一方面,加大老年医学、心理学、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养老护理员能力水平,进而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为提高养老服务效率,孙维建议以养老需求为导向,逐步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老年人个人信息和居家社区养老需求信息库。“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以‘老人点单、机构接单’等方式为居家老人提供助急、助医、助洁、助餐以及心理关怀等规范化、多样性养老服务。”孙维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孙维觉得,这些社会力量可适当下沉到居家社区养老领域,展现更大作为。各地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通过资源整合、置换、租赁等方式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加以建设或改造,切实降低社会资本进入居家社区养老领域的经营成本。此外,各地政府还可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扶持社会组织运营养老服务项目,发挥其独特优势,更好地满足居民社区养老服务需求。


11 安徽省宿州市泗县泗城镇花园井社区党总支书记 岳喜环:
加大力度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基层一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配套设施不足、运作标准不统一、专业服务人员较少,因而服务项目以老年人日间照料活动为主,康复护理、心理慰藉、助餐助浴等精细化服务很难开展,不能很好地满足养老服务需求。

岳喜环建议,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将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纳入地方财政保障,提升资金投入精准度。

同时,进一步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整合利用,并建立健全养老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引领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12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 郑秉文:
政策助力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

总体看,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仍在起步阶段,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老旧小区软硬件设施不足,适老化配套缺口较大;资金筹集存在一定困难且相关业主难以达成一致,制约适老化改造的加快发展。

适老化改造的细则和要求散见于政府的部门规章中,尚未建构覆盖国标行标等不同层次的标准体系,导致地方和地方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的产品无法通用,造成资源无法整合甚至浪费的问题。加大筹资力度,推动适老化改造多元化筹资。地方政府应加大适老化改造投入力度,并应多方努力,形成合力,积极为适老化改造创造政策环境。

他举例表示,有关主管部门应统一出台政策,允许居民提取住房公积金和使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用于加梯等适老化改造;银行应提供“加梯贷”产品,提供低利率、免抵押的信贷服务;落实闲置土地利用、存量房屋用途调整等手段,为企业提供金融、土地政策支持,吸引第三方专业力量参与。


13 上海代表团:
加强养老产业领域预付费大额资金监管有序和规范养老社区发展

上海代表团以代表团名义提交“关于加强养老产业领域预付费大额资金监管有序和规范养老社区发展的建议”,提出进一步明确养老社区大额预付费资金监管要求,将养老社区发展管理有关问题纳入国家养老服务立法范畴进行综合考虑。

养老社区本质上是适老性房屋的长期使用权

所谓“养老社区”,目前国内尚无明确的定义和范围,具体实践主要借鉴国际相关模式进行市场运作:即主要通过向老年人预收取大额资金,为其提供长期稳定居住,并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提供居家、文娱、照护等附加增值服务。

新业态处于监管空白,存在不同形式风险

打着“养老”的名号,承诺提供相应养老服务,养老社区通常被归于养老服务范畴。

但从现行法律法规看,养老社区仍处于监管的空白地带,对于能否实施会籍制、会籍卡能否交易等,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层面均未明确规定

建议加强资金监管,加快养老社区立法

从防范发生社会稳定风险出发,借鉴有关领域立法和管理经验,上海代表团对加强养老社区资金监管提出两方面建议。

首先,制定加强资金监管相关举措上海代表团建议,可结合目前在教育培训、单用途预付卡等领域资金监管的做法经验,由养老社区主管部门牵头,会同国家金融管理部门,通过制定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方式,采取建立专用账户制度、设定资金存管金额上限比例、缴纳专户保证金、设立综合信息监管平台等措施,进一步明确养老社区大额预付费资金监管要求,指导商业银行配合做好资金监管工作,提高企业履约能力。

其次,加快养老社区相关立法研究建议国家相关部门从养老服务、地产发展、房屋租赁等方面,对养老社区的属性和业态性质作进一步深入分析研判,将加强养老社区发展管理有关问题纳入国家养老服务立法范畴进行综合考虑,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主管部门,研究规范养老社区建设、会籍费管理、服务保障等有关规定, 促进养老社区健康发展。